师资队伍

校内导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校内导师 -> 正文

卓越导师团队风采(一)-电气学院

// 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创新团队 //

团队介绍

哈尔滨理工大学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创新团队面向国家“双碳”战略,在新能源汽车与工业电驱动、新能源发电装备、飞行汽车、AI机器人等领域具有突出的科研能力,研究方向涵盖驱动电机、功率电子控制器、系统集成、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新材料等方面。主要成果包括首创发明“发卡式”扁线绕组,引领全球高效高功率密度电机技术至今;创新直接油冷和复合冷却电驱动技术,有效提高了电机的冷却效率;提出了一系列电机振动噪声分析和减振降噪方法,提高了使用环境的舒适度;高性能电机控制器、增程器和驱动软件算法,提升调速范围、改善EMC和抑制电机轴电流;创建国家地方联合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以上平台,带动电驱动产业强长补短。

团队在新能源电驱动系统方面具有优异的科研平台和实验能力,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实验大楼2.5万平方米,布置了20余个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实验室,包括AVL高速动态测功机平台(转速22000rpm),Magtrol和湘仪等电机负载特性测试平台,EMC和半消声室测试平台,PDIV等电机绝缘测试平台,高精度晶体管静态特性测试平台,高分辨率宽禁带功率半导体器件动态特性测试平台,大型温度-湿度-振动三综合测试平台,ETAS等硬件在环控制器开发平台,dsPACE等半实物仿真软件算法测试平台等电力电子控制器开发和测试的关键装备。团队作为专家组长单位,主持完成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3.0》电驱动系统、《电动汽车安全指南》电机系统、工程院《中国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绿皮书》新能源汽车等相关内容,引领我国电驱动技术创新和前沿技术进步。

新能源电机系统及关键材料创新实验大楼

团队负责人

团队负责人蔡蔚,硕博导师教授/终身荣誉教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等四个学会会士。他是全球汽车电机系统的知名专家和我国新能源汽车电驱动行业公认的领军人物。现任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新能源汽车总体组成员和电驱动专家组长、国家特聘创新企业家专委会副主任、黑龙江省战略科学家计划头雁团队负责人、中国电动车百人会等三个学会理事和近20个专委会主任和委员;他是国家、黑龙江省、山东省、北京市和中关村等高层次人才特聘专家。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国家“863”计划、重点研发、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1项、企业合作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10篇,授权发明专利57项(含国际发明专利38项),主持/参与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10余项。曾带领团队创下我国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SiC控制器和“三合一”电驱动总成出口欧美数个第一。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含特等和一等奖5项)、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全国81人,2024年)、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92人,2021年)、全国科学素质工作先进个人(全国205人,2021年)、中国科协60年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全国89人,2018年)、中国汽车创新人物(2015年)和龙江楷模(全省2人,2022年)、龙江工运百年先模人物(2025年)、黑龙江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大功(2024年)等20余项荣誉称号。

团队负责人谢颖,硕博导师教授、黑龙江省杰青、省级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省高层次人才、省“头雁团队”教授、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哈理工电机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设计研发及关键材料应用技术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项、省基金重点项目等30余项。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黑龙江省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成果二等奖等共计8项;作为主要撰写人参与4项新能源汽车标准的制定;参与了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电驱动技术路线图编写。在“IEEE Transactions on Transportation Electrification(电气top)”等国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进入电气与电子工程领域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入选高PCSI论文、高被引论文、威立Wiley中国开放科学高贡献作者奖;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团队组成

团队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其中硕博导3名,硕导4名,获评黑龙江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称号。研究方向涵盖电机与电器、电力电子技术、关键材料和零部件、系统设计和管理技术等。团队已毕业硕博士活跃于高校、研究所和新能源相关企业,在业内有良好的声望和认可度。在校硕/博在读研究生持续保持在100人以上,团队提供学习与科研平台、实验室、中试线、企业实习和充足的经费等全方位支持。团队与国内多家企业及整车厂共同研发合作,助力高功率及高转矩密度新能源电机系统的产品创新和前沿技术开发。

科技创新

团队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课题30余项、企业合作项目/课题30余项,现有经费数千万元;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SCI论文300余篇。团队牵头与黑龙江省6家公司、省外28家研究院所和公司、2家国际公司联合进行产品创新和前沿技术探索项目合作。团队获省部级科技奖近20项,其中近两年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2025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技发明一等奖(2024年);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中国发明协会发明成果二等奖(2024年)等多项奖励。

团队的部分合作企业分布

// 先进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团队 //

团队介绍

先进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团队隶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团队依托高电压与绝缘技术国家重点学科、高效能特种电缆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平台开展科研工作。团队负责人由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迟庆国教授担任。核心成员包括张天栋、张昌海、张永泉、张月、殷超、王绪彬等教师,共同致力于电介质与电气绝缘领域的前沿研究。

铸魂励教,党建引领

团队坚持以德为先,将师德师风建设贯穿于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全过程。在党建引领方面,团队先后入选第三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及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示范性劳模和创新工作室。团队负责人迟庆国教授先后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并牵头建设黑龙江省研究生精品课程与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相关事迹获《光明日报》、黑龙江省新闻联播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社会影响力显著。

科研攻坚,硕果盈枝

团队长期致力于电能存储与传输用高性能绝缘介质的研究。近五年来,牵头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支持项目、区域创新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等国家级项目,以及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与重点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共40余项。在科研荣誉方面,团队荣获黑龙江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科技奖,第十五届黑龙江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荣誉。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制定/修订国家标准8项,主编或参编专著4部。

汇聚人才,协同育人

先进绝缘材料与绝缘技术团队已建成一支年龄、学缘、职称与知识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导师队伍,现有博导5人、硕导2人。近五年培养研究生中,20人次获国家奖学金,4人获黑龙江省优秀毕业生称号;累计培养博士8人、硕士78人。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科研能力突出、国际视野开阔、工作作风严谨,广受用人单位好评,多数已成长为科研骨干,在各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 高压电力设备绝缘与检测技术团队 //

团队负责人介绍

池明赫,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电压绝缘结构电场调控与优化、高耐热油纸绝缘及电机绝缘材料研制与应用、高压电力设备绝缘检测与诊断。长期坚守在一线教学科研岗位,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黑龙江省协同创新中心主任、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团队负责人、完成多项国家级项目、省市级科研项目、横向课题。累计项目金额1500余万元。任《变压器》编委、《大电机技术》青年编委“高压发电机绝缘”专栏主编、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等离子体及应用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短路试验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工技术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机工程学会高电压专委会青年学组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多个省市科学基金评审专家等。获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类);发表SCI、EI检索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3项。

所获奖励证书

育人成效

课题组内现有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20余名,“传帮带”制度有助于研究生尽快掌握科研技能、熟悉研究背景及领域内研究现状。课题组能够联合行业内央企、研究所的实验平台进行双导师培养,拓展研究平台,面向工程实际开展研究,有利于帮助学生更明确地梳理课题的工程背景。目前已培养毕业博士1名,硕士21名。指导的学生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多篇研究论文。

团队成员

冯宇,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从事电工装备用高导热/耐电晕绝缘体系研发;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团队负责人、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容器专委会等委员、High Voltage等多本期刊副编辑/青年编委;获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青年五四奖章等多个荣誉称号;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面上/青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子课题等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Chemical Review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2篇,H因子44;授权发明专利21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4项;指导学生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竞赛、国家奖学金等。

程嵩,副教授/副所长,硕士生导师,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学院。主要从事电力装备老化状态评估与故障诊断、光学电流/电压传感技术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1项、国网科技项目6项(累计到款(近400万元),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和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以通信作者或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TIM、TDEI、High Voltage、电工技术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等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SCI/EI论文2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6项,所研制的变压器绝缘老化状态在线监测装置服务于省内变压器,并获得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累计指导已毕业的研究生4人(1人在西安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人任职于特变电工、2人任职于国网公司),指导学生发表IEEE期刊论文4篇(每人一篇),获得高电压与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国家级1项,省级2项。

于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功能介质陶瓷微观结构设计及介电特性研究、非线性防晕材料及绝缘结构设计、功能填料/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开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省部级项目6项。获2023年度黑龙江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cta Materialia,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High Voltage等材料及电工领域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指导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中多人获得奖学金,其中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1人,学业奖学金5人。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竞赛,所指导研究生获等全国大学生高电压与等离子体科技竞赛三等奖。目前毕业硕士研究生均在中国石油集团、哈尔滨电气集团和哈尔滨剑桥学院等央国企及高校就业。

岳东,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压电力设备绝缘材料设计与性能调控;入选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龙江科技英才春雁支持计划(团队)和省优秀教师支持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引导项目等6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等期刊发表论文22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指导学生获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高电压与等离子体科技创新竞赛、第四届高校电气电子工程创新大赛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奖项。

姚远航,讲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电压绝缘检测与绝缘材料老化评估研究;作为主要完成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参与企事业单位委托的横向课题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参与制定团体标准1项。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其中1人获得优秀毕业生。

// 寒地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团队 //

团队介绍

寒地新型电力系统运行与控制团队以哈尔滨理工大学电力系统研究所为基础组建而成。主要负责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科的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含硕士及博士)培养工作,依托“先进电气装备制造与智能运行”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开展研究工作。2024年12月入选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省内唯一。)

团队成员

杨德友,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所长。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吉林省拔尖创新人才工程入选者、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吉林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

吕艳玲,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黑龙江省领军人才梯队带头人(后备)、CIGRE大电网委员会委员、IEEE PES东北分会委员。

研究方向及成果

面向国家能源电力行业重大需求,结合黑龙江省寒地新型电力系统特点开展研究工作。从装备状态检测、发电单元并网控制、电网态势感知分析与协调控制方面开展全链条研究,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型电力系统安全态势感知、分析与增强控制技术、寒地新型电力系统的源---储协同调控方法、新能源并网装备运行风险识别与抑制技术、极端环境下电气装备失效机理与状态检测技术。

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国家级项目5项,黑龙江省自然基金重点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科技项目8项,与国家电网公司等企事业单位合作科技项目20余项。在各类项目支持下,通过与行业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产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发表在以IEEE Trans. 为代表的高水平期刊学术论文近百篇,授权/受理发明专利30余件,获得省部级(含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5项。

所获荣誉证书














版权所有© 哈尔滨理工大学卓越工程师学院